注: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真实性有待确认,请自行甄别。
习惯上所称的丝即忽米,是怎么来的?习惯上所称的丝即忽米,1丝=1
发表于:2024-10-24 00:00:00浏览:4次
问题描述:习惯上所称的丝即忽,1丝=1忽米=0.01毫米=0.00001米=10微米。
丝的叫法是谁提出的,有什么来历啊?
南方常叫丝,北方常叫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请明白的师傅讲讲。
这是19世纪到20世纪之间,使用的度量单位,那时候计量精度不高。
以头发的宽度(约100微米)为准,是1丝米(100微米),作为机械加工单位。(主要是利用螺旋套丝,计量比毫米小的物体)
以腈纶纤维的宽度(约12微米),是1忽米(10微米)作为人造纺织业的度量单位。
腈纶纤维的宽度,实际来自“雾”的直径(10微米),也就是云中水滴的直径,腈纶纤维最早就是微孔喷射成型的。
由于这个两个单位是不同行业使用,繁衍出了“丝”,1丝等于1忽米,也就是“1丝米等于10丝”,乱套了。
后来就在公制中取消了这两个单位。直接使用微米。
按照科技发展历史顺序,先出现丝米可以计量,然后出现忽米可以计量,后来是微米可以计量。
丝米和忽米仅仅用于工业,从来都不是科技专用词汇,因为这两个词汇都是为了制造业,而临时造的词汇,而且从一开始,大家就知道这两个单位计量不准的问题。
一直到微米可以计量的时候,才达到了科技可以接受的精度,而忽米、丝米一直都达不到,所以后来直接应用微米计量。
科技有时候是跳跃式发展的,几百年都没有找到比毫米更小单位的精确计量方法,结果一下子,居然就跳到的“微米级别”。
上述指的是实际可以应用的科技,而非实验室技术。
从微米开始,计量单位精度的提高,全是10的3次方跳跃。
给你一个例子:
德国的精密机床,民用的一般可以标称加工精度为“0.02毫米”,含义是,测量精度的误差是“毫米级别”,在这个测量精度下,加工精度是“0.02毫米”,这就意味着最终的成品零件的精度,要用毫米级别的测量工具,而用微米级别的测量工具,则肯定会发现,加工精度的误差大于“0.02毫米”。
没注意,你后面还一个问题,法国拿破仑国际公制时代(1804年标准),确实是10进制单位。现在忽米、丝米已经废弃了。
在1970年代以后,由于科技发展,统一都是千位进制,只有米、毫米、微米等等,其他度量单位都统一。目前只有缅甸、利比里亚、美国没有执行国际单位制公约。
忽米、丝米这样的单位,只有区的人明白,这两个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
栏目分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