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真实性有待确认,请自行甄别。
1修学贵在一门深入,开头一定要学一样,要把这一样东西学得熟透,为?
发表于:2024-10-24 00:00:00浏览:1次
问题描述:1 修学贵在一门深入,开头一定要学一样,要把这一样东西学得熟透,为什么?唯有熟透了,才能提得起观照功夫。
2 所谓观照功夫,就是把你所修学的这些理论、方法、境界应用在实际的上,用在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用在处理世间一切事务上,这就叫做观照功夫,这样学佛就学活了。
3 活学活用的佛法绝不在多,多了就功力不够,所以,一定要在一部经上下功夫。我们要想成就,一定要知道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深入容易得定得慧,换句话说,你处事待人接物,你不会有感情冲动,你会用理智不用感情。
4 如果动感情就迷了,观照就失掉了。什么是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佛法里1 修学贵在一门深入,开头一定要学一样,要把这一样东西学得熟透,为什么?唯有熟透了,才能提得起观照功夫。
2 所谓观照功夫,就是把你所修学的这些理论、方法、境界应用在实际的上,用在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用在处理世间一切事务上,这就叫做观照功夫,这样学佛就学活了。
3 活学活用的佛法绝不在多,多了就功力不够,所以,一定要在一部经上下功夫。我们要想成就,一定要知道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深入容易得定得慧,换句话说,你处事待人接物,你不会有感情冲动,你会用理智不用感情。
4 如果动感情就迷了,观照就失掉了。什么是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佛法里面所讲贪、嗔、痴、慢、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都是情,都是烦恼,这就是迷。在境界里面,回过头来把你的迷情转变成佛号,这就是观照。
5 譬如我们眼见色,合自己意思起了贪心,迷了。理智里头不迷,理智里头没有贪心。不合自己意思起嗔恚心,也迷了。晓得自己迷了,“我在这个境界里面怎么又起贪嗔痴”,“阿弥陀佛”,一句佛号提起来就是观照。
6 如果我们佛号是这样念,就得力了。烦恼才起来,“阿弥陀佛”,烦恼就没有了,一句阿弥陀佛就把烦恼给化解,你怎么不自在?不懂得这个道理,“阿弥陀佛”愈念烦恼就愈多,本来就很烦恼,再念愈念愈烦恼。
7 阿弥陀佛是“自性觉”,念佛是唤醒自己圆常大觉。我们在迷的时候需要念佛,需要把觉性常常唤起来,就是要用观照功夫。觉悟的时候也要常常念,为什么?初初觉悟,这个力量薄弱,如果不念又容易迷。
8 所以诸位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能够在起心动念之处,马上提起佛号,把念头化解掉,这叫功夫得力。你这样念佛,二六时中,你身心清净,你的智慧增长,无论处什么事情,你都比别人看得清楚,比别人高明!
---------------净空法师 《轻松学佛法》系列
王季同,1910年曾发现四元函数求微分法,1916年发明一电气变流方法,他说:“哲学家对这个(佛家的真如,即宇宙万有的本体,终极真理)不过是推测,佛教却是亲证。”
鲁迅曾对许寿裳说:“释迦牟尼真是大哲,他把我们平常对于人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早给我们启示了,真是大哲”。
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学而超哲学,是科学而超科学。——著名物理学家、北大教授黄念祖
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孙中山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学佛,一开始要选入学门槛低的、易学的,且受益巨大的。开始不要好高骛远,要循序渐进、一门深入,把基础打好。这个法门,就是净土法门,这是经过实证的。
学佛,要把所学落实到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生活起居、待人接物、处理事情,都按照佛菩萨的榜样去做。一有动念、一起烦恼,就以一句佛号予以化解,不可令其泛滥,养成好的学修习惯,保持内心清净。身心清净,才会得定得慧,学修才能进步,才会有收获。
猜你喜欢
- 1我初学佛的时候遇到章嘉大师,他是密宗上师,是宗喀巴大师的弟子。?
- 1 我初学佛的时候遇到章嘉大师,他是密宗上师,是宗喀巴大师的弟子。章嘉大师是中国密教四大喇嘛之一,黄教的。达赖、班禅、章嘉、哲不尊丹巴,这在中国边疆是四大佛教领袖。 2 我有幸遇到他,他没教我持咒,他教我学教,在经典上下功夫,这是正确的,这是真正的善知识。不像一般金刚上师,一见到你,要你赶快来灌顶。你跟这些金刚上师修学,修一辈子也不能成就。 3 黄念祖老居士是密宗的金刚上师,他晚年专修净土...
栏目分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