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真实性有待确认,请自行甄别。
为什么解放战争时期毛爷爷会去平山县的西柏坡??
发表于:2024-10-24 00:00:00浏览:6次
问题描述:为什么解放战争时期毛爷爷会去平山县的西柏坡??
西柏坡是怎样成为中央工委驻地的?
赵福山
--------------------------------------------------------------------------------------------------------
西柏坡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周恩来语)。1947年4月初,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作委员会东渡黄河,经晋绥解放区来到西柏坡,执行中央委托的工作,以后这里又成为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然而,西柏坡是怎样成为中央工委驻地的?对这一问题,长期以来说法不尽一致。笔者在工作中曾就此查阅了部分中央文电资料和老同志回忆录,并走访了当年曾参与选址工作的潘开文同志,现就掌握的情况与大家商榷。
一、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边区,迫使中央领导机构一分为二。中央工委向华北转移,西柏坡成为可能的选择。
1947年2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尽管此时在军队的数量和装备上仍占很大优势,但由于战线过长,兵力分散,而不得不以大量的正规军去守备供应线和抢占解放区的100多座城市,用于第一线攻击的兵力大为减少,全面进攻被迫转为重点进攻。因此国民党军在东北、晋察冀、晋冀鲁豫战场转取守势,而用进攻解放区总兵力219个旅中的94个旅重点进攻解放区的东、西两翼――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妄想集中两支主力,采取钳形攻势:即在东面由徐州略取鲁中烟台地区、在西面略取延安革命圣地,打乱革命神经中枢。然后进而夹击华北,求共军主力决战”(原国民党中将范汉杰:《解放战争中的西北战场》)。其中用于陕甘宁边区的总兵力就有34个旅25万人。3月11日,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奉蒋介石之令在洛川召开各攻击部队长会议,下达进攻陕甘宁的命令,“企图在3-6个月时间内解决陕北问题,把中共中央和解放军逐出西北”(原国民党少将副师长任子勋:《国民党军进攻陕甘宁边区初期的失败》)。
3月13日,国民党部队陆续分六路对陕甘宁边区实施全面进攻,即以整编第一军第一、二十七、九十师共7个旅组成左翼兵团,从宜川攻占临真、金盆湾等地,尔后沿金(盆湾)延(安)大道突击延安;以整编二十九军第十七、三十六师,第十五师一三五旅,三十八师一部共8个旅组成左翼兵团,从洛川进攻鹿县、甘泉等地,后沿咸(阳)榆(林)公路向延安攻击;以所属青宁二马集团的整编第十八师3个旅组成宁夏兵团,由银川抽三边(定边、靖边、安边)地区突击;以整编八十一师两个旅组成海(原)固(原)兵团,由同心向我陇东军分区环县地区突击;以整编第八十二师等5个旅组成陇东兵团,由镇原向我庄阳、合水地区突击;邓宝珊部第二十二军由榆林横山攻击,只有两万多人的我西北人民解放军民发起了延安保卫战,同时中央各机关相继向黄河以东转移。16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保卫延安的命令”,要求“各个歼灭敌人,彻底粉碎敌人进攻”;同时要求西北我军“各兵团及边区一切部队,自三月十七日起统归彭德怀、习仲勋同志指挥”。18日,在人民群众和各机关、学校已安全转移,敌人进到延安南3公里和我军给敌以有效杀伤完成掩护转移任务后,毛泽东和周恩来于黄昏前最后撤离延安,从此踏上了转战陕北的艰苦历程。
尽管有西北野战军的英勇作战,陕甘宁人民的支持,其他解放区我军的配合和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指挥,但巨大的危险时时在威胁着党中央的安全,妨碍着革命事业的进行。为此,当3月26日转移到清涧县枣林沟时,党中央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关于枣林沟会议的时间,另有27、29、30、31日之说),决定将中央机关分为前委和工委两部分,并于4月4日通知党内:国民党“进攻延安和陕甘宁边区,还为着妄图先解决西北问题,割断我党右臂,并且驱逐我党中央和人发解放军总部出西北,达到其各个击破之目的”,为此,“我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必须继续留在陕甘宁边区。此区地形险要,群众条件好,回旋地区大,安全方面完全有保障”,“同时,为着工作上的便利,以刘少奇同志为书记,组织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进行中央委托之工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165页)。按照枣林沟会议的分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组成中央前委,代表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同志组成中央工委向华北转移。
朱德当年的秘书潘开文回忆道:“3月31日,吃过午饭后,刘少奇、朱德一行从枣林沟出发乘吉普车到绥德南。稍事休息后,因路不好走改为步行,于第二天凌晨从绥德县的石嘴驿渡过黄河。”“4月2日到达山西临县三交镇,与董必武、贺龙、叶剑英、杨尚昆、康生等会合。”在经过会商后,刘少奇、朱德4月4日报告中央:“从延安出发中直军直共五千五百人……决定去太行者三千八百人。第一批行军走三千人,其余陆续走”:“路线决定经五台前进,四月十二日可开始出发,第一批三千人分七个支队,每日出发一、二队,大约行路十天,休息二、三天”:“决定除委员会外,董(必武)、叶(剑英)在前带电台先行,以便与各地保持联络,尚昆留三交处理后行人员,邓洁留守三交到最后,须一切人员走后,及处理完毕再走”。由此看来,当时的意图是中央军委机关几乎全部向太行转移。随后,朱德、刘少奇即到兴县蔡家崖贺龙同志处,各项东进工作紧张地进行着。
4月11日,中央电示在晋西北的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人:“根据目前战争形势,与上月中央仍留陕北,另组中央工作委员会华北之决定,为求中央领导及工作进行的便利起见,现在晋西北的工作机构应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回到陕北,一部分去太行,一部仍暂留原地不动。”同时将各部所属人员进行了分配和重组。中央还指出,中央工委“现由刘、朱、董三同志为常委、刘为书记,朱、刘先到晋察冀指导工作一时期,董经五台转太行参加财经会议”,“中央及军委大部工作机构暂留晋西北,组织以叶为书记、杨为后方支队司令的后方委员会”。至此,中央三委――前委、工委、后委正式形成。按照中央的新决定,刘少奇、朱德一行46人于4月12日出发经崞县、五台山等地,边走边调查,于4月26日到达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
5月3日,刘少奇、朱德一行抵平山与聂荣臻、肖克、罗瑞卿见面。按照中央“停留一短时期,了解和解决该行动问题”的指示,决定由聂荣臻分别召集纵队、旅、团级干部会议,总结晋察冀军区作战的经验教训。不久安子文率大队人马抵达建屏县小觉镇附近,随后他即赶赴朱、刘、聂等驻地平山县封城,请示到太行的时间和地点。安子文后来追述:“这时晋察冀的领导同志提出,他们地区存在许多问题,如何打仗问题,石门是京广、德石、石太三条铁路交点还没有解放,张家口又失守,及土改问题等,想留中央工委在晋察冀。会后向中央作了请示,毛主席回电批准留晋察冀。”至此,西柏坡方可能成为中央工委的驻地。
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基础,使西柏坡成为中央工委驻地的必然选择。
中央工委决定留驻晋察冀,而具体在哪里安营扎寨,安子文追述:“当时有两种意见,一是到阜平,与晋察冀领导机关挨上,联系比较方便。阜平是个老区,群众基础好,但村庄小,居住分散,经济条件差,俗称:阜平不富。另一种是建屏县的东、西黄泥、柏坡一带,村子多,村庄大,距离近,抗时被誉为‘乌克兰’,又是老区,日寇盘踞过,群众基础好,不利的是日寇烧的房子未修复。”经过讨论确定在建屏县的柏坡、洪子店一带选址。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建屏县东南部(今平山县中部),滹沱河北岸,背倚连绵起伏的太行山,前出30公里即入华北大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60多公里,既适宜危急时刻向山里撤退,又便于向城市进军。西柏坡一带村庄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滩地肥美,地宽粮丰,稻麦两收,被誉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据1948年统计,西柏坡村当时有325人,土地686亩,年产粮食26万斤以上,在当时可算是很高的了。而附近的洪子店、黄泥、夹峪、郭苏等都是千人以上的大村庄,郭苏和洪子店还是当地主要的集市。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即建屏县)是晋察冀边区有名的抗日模范县,1931年建党,抗日战争时期曾涌现了“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平山团(八路军一二O师七一八团)、“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等英雄团体和人物,蛟潭庄、宅北一带曾经是晋察冀军区、边区政府和北方局的驻地,聂荣臻、彭真、王震,贺龙等曾长期战斗在这里。平山县当时属晋察冀的冀晋区第四专区,据统计到1946年11月全县党支部为698个,党员19535人。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和坚实的群众基础,相距适中的村落分布,使西柏坡成为中央工委驻地的最佳选择。
中央工委决定在平山选址后,安子文奉命带人到洪子店、东西黄泥、南北庄、柏坡、夹峪及郭苏一带勘察,发现西柏坡比较适中。朱总司令还派他的秘书潘开文、卫士长齐明臣和聂老总的一位副官处长(此人对这一带非常熟悉)实地选择。“于是,我们一行带上地图沿滹沱河骑马向上,边走边看,一直走到洪子店、东西黄泥,然后又折回来到东西柏坡、夹峪、柏里、郭苏等,并将勘察情况汇成草图交首长决策。我们认为西柏坡比较合适,尽管许多房子被日本鬼子烧了。但根基很好,全是石头的,也很多,比较容易修复”(潘开文同志访谈录,1997年10月18日)。中央工委确定以西柏坡为驻地后,各机关先后住在附近的北庄、南庄等村,并积极进行腾房、建房。建房工作主要由中央党校的同学承担,所需材料晋察冀局的黄敬同志负责解决。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施工,7月初中央工委正式搬到西柏坡。7月22日,刘少奇通知各“中央局、分局:现朱德、董必武、康生、彭真、陈伯达均已到达平山工委所在地,中央工委即正式成立,各处情况及报告望即送工委”。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中央工委当时对外称“工校”和“劳大”。
柏坡一带村庄很多,为什么偏偏选中西柏坡作为中央工委的驻地呢?潘开文说:“我们当时是这样考虑的,一是村子要适当集中,将来后委一些机关要来,能放得下(至于中央、毛主席来不来,谁也没说,我们更不知道,并且那应该是以后的事)。二是交通要便利,便于和各解放区的联系。三是安全问题。尽管洪子店、郭苏、夹峪等村子很大,但目标也大,人多不便于保密。西柏坡村子较小,后边有个小山好防空,并且离周围村有一段距离(1公里左右),便于保密。四是住宿条件。西柏坡当时许多房子被鬼子烧了,但基础很好,便于建设,将来住在一起比较集中,方便工作。”由此看来,西柏坡的被选中如同历史上每个革命大本营的选择一样,即要着眼于眼前战争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将来事业发展的需要,二者兼顾,缺一不可。
中央工委受党中央的委托,在西柏坡组织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整党整军运动,以及华北的解放战争和解放区的军工生产、经济建设等工作,为一年后党中央、毛主席移驻西柏坡奠定了基础。
西柏坡地图
栏目分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