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真实性有待确认,请自行甄别。
只有出了校园,接触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才知道该学什么,读书真的无用?
发表于:2024-10-24 00:00:00浏览:4次
问题描述:只有出了校园,接触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才知道该学什么,读书真的无用了?是体制的落后还是学生自身问题?
眼下流行个说法:知识改变命运。
想想也是,在“学而优则仕”的套子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个人命运大转变的喜剧演出了上千年;即在现如今,穷乡僻壤的苦孩子,考上大学,有了知识,找到一份好工作,出有车,食有鱼,人生的命运从此告别了贫穷落魄。就激励人们求知、增长才干而言,说知识改变命运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知识改变命运,须得具备某些条件,不可绝对化。有时候,知识未必能改变命运。孔丘老先生学识渊博,举世闻名,但他周游列国,处处碰壁,落个丧家犬的狼狈样,只能回家做私塾教师,聊以糊口。就说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吧,由躬耕南阳到蜀汉丞相,命运从地上翻到天上,靠的也不尽是知识。没有徐庶的力荐,刘备压根儿就不识这位卧龙先生;如不是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像关羽、张飞般意气用事,诸葛亮哪还有什么“隆中对”,怕是要惹下大麻烦的。知识改变命运,但少了机遇,缺了条件,也是枉然。
知识对命运的改变,既可以是正向的,又可以是逆向的。不要以为,人有知识就准会大走鸿运。马克思、爱因斯坦,两位千年独立的大智者,论知识、创造,天下谁人能比?可他们在德国都呆不下去了,一个屡被驱逐,一个远走北美,就因为他们得罪了权贵,不为当局所容。更惨的,还因知识而家破人亡,跌入万劫不复的地狱。清代文字狱,毁了多少有识之士!满腹经纶的吕留良进了坟墓都不得安生,被剖棺戳尸。大名鼎鼎的马寅初,他的“新人口论”卓识远见,命运怎样?挨批判,受围剿,头顶“右派”帽,遭厄运折磨了几十年。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知识分子是“臭老九”,列地、富、反、坏、右之后,命运凄惨。不是有人说过嘛,知识分子总犯贱,三天不敲打就翘尾巴。知识在这时负有“原罪”,它带给人的命运是痛苦,是灾难。这样的知识改变命运,谁愿消受!
现时的情形有变,“老九”吃香了,知识值钱了。但不尽然。中虽不乏知识改变命运的,而命运改变知识的事也不少。不是吗,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今却说“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望子成龙”演化为“望父成龙”。只要老爸有地位、有钱财,子女的命运就注定是“发、发、发”,可以上名牌大学,可以干最好的职业,还可以仰仗父荫叱咤官场,或开公司、当“大款”。其命运与知识多半不相干。更有些人,知识平平,庸才一个,但一朝当了局长、市长,“知识”见天暴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经济、科技、文化无所不通,成了“全才”,硕士、博士、教授之类头衔挂一长串。你说这是知识改变命运,还是命运改变知识?
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公平竞争,知识改变命运才会成为常态。但知识的有用,知识的珍贵,绝非仅在于它对个体命运的改变。人们需要知识,渴求知识,从本源上来说是为了与世界沟通,为了认识和改变世界,求得人与世界的自由发展。知识可以成为改变个人命运的桥梁,可它并不是一块飞黄腾达的敲门砖。“学而优则仕”的错误,不光在它使知识分子陷于官本位的牢笼,尤在它的功利色彩太重,忽视以致抛弃了对知识的理性追求和探索。中国的读书人往往着眼于知识的工具化,命运改变之后就鄙薄知识。对个人命运的专注远大于对知识本身的的关爱,喜好利用知识而不求创新知识,使我们在知识的建树上落于人后,时至今日与科学知识“皇冠”的诺贝尔奖无缘。一个国家、民族,知识创新落后,其命运终将是不乐观的。
知识改变命运。谁来眷顾知识的命运?
猜你喜欢
- 哪张是假币?今天看搜狐新闻,说美国查出大量朝鲜印的假美元,并附有
- 今天看搜狐,说美国查出大量朝鲜印的假美元,并附有两张100美元的照片,但没说哪张是假的,而且上下两张美元的左下角明显不一样,请问: 哪张是假的? 为什么有明显区别还说是"精密伪造"? 我不会复制,烦请高手看看并指教.
- 你们觉得是谁烧的对外界把草山行馆火灾和绿营最近力推「去蒋化」联想
- 对外界把草山行馆火灾和绿营最近力推「去蒋化」联想在一起,陈水扁说,希望火灾原因能查明清楚,不要有任何的臆测,火灾总是一定有原因,到底是人为,还是失火?相信台北市相关单位一定会让原因尽快水落石出。 他表示,草山行馆在蒋介石居住前,就已经存在,因此不要划上等号,应该以历史建物的角度为出发点看待。
- 人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您有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呢?我们每天都在
- 您有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呢?我们每天都在为奔忙着,考虑着赚钱\生活\爱情\家庭\健康等等问题,但是有没有思考过人为什么会成为人,为什么而活,为什么会有跟其它生物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态?所以,我想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栏目分类全部>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