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要“忘记”搜索
“其实我们内部一直讲要‘忘掉’搜索。”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百度副总裁、百度搜索总经理赵世奇如是说道。
最近,百度和百度搜索都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原因很简单——百度终于要对自己做了25年的搜索动刀了。
百度的搜索变在哪里?最显著的变化是在“框”上。
十几年前,李彦宏就提出了“框计算”的概念:
用户的人机交互可以只通过一个搜索框完成,系统可以更准确地识别用户更复杂的需求,再把平台上多种多样的资源返回给用户。
为了这个理想,李彦宏特地请来了NLP领域的大牛王海峰,担纲百度的AI事业,这才有了后来的文心大模型,赵世奇的工作也与之一脉相承。
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搜索的赛道上,百度有了不少新的对手;而大模型的冲击,也让搜索的价值再次被AI挑战。
今天多数大模型产品都有联网搜索的功能,搜索增强技术也不再是什么秘密——在今天搜索还有价值吗?
今天的搜索,语义和25年前早已不同。过去的搜索,是用户在网络上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而今天,百度想要做的是向前更进一步,让用户人机交互的链路变得更短。
这也就回到了最开始的那个问题,百度要“忘记”搜索。
对于“忘记”,赵世奇解释道:“‘忘记’搜索,指的是忘掉老的搜索形态,因为AI搜索不该只是AI嫁接一个搜索框,真正的AI搜索应该是一个更深度的融合。”
在这样思路的指导下,百度的搜索框变得更“大”了,不止是它的形状更大,今天能装下的文字更多,也能搜索文件,调用AI工具,能满足的用户需求也变得更多了,更贴近当年“框计算”的构想了。
这次发布,百度信息输入的“框”也不再只是个“框”,它变成了电话另一头的小助手,变成了可以识图看图的各业专家,甚至变成了视频通话对面的“知心朋友”,可以与用户自由地对话,而不再是一个需要不少技能才能掌握的信息工具。
不仅如此,加入了工作台的百度AI助手能做的事情更多了,从文档、图片、视频创作,到代码生成,百度没有掉队,该有的功能应有尽有。
无论是生成手抄报、提取线稿,还是创作一个长达3分钟的创意视频,还是生成一个可二次编辑、可运行的代码,在百度AI助手,一句话就能搞定。
在这个过程中,MCP起到的作用也相当重要,被独立封装的两百二十多个AI能力都被接入进了百度搜索的二十多个细分场景里,无论是潮玩、汽车,还是金融、医疗等领域,在百度搜索都能获得更专业的AI帮助,一站解决用户的复杂需求。
而输出端,百度也做了重构,把丰富的AI能力用MCP的方式接入进来,不仅为用户推送准确、实时的数据,更把信息整合成为知识——多模态、更好读、更好懂的图文音视频知识,这就减少了一层用户分析和理解的成本。
比如你想百度京郊哪里的咖啡厅适合周末度假,搜索给出的不再是一个个网页,要你自己去横向对比,而是一个整合后的答案,帮你优中选优;抑或是你想百度电动车国补的信息,搜索也不再只是甩一个政策链接给你,让你自己解读,而是把政策、条件、要求、链接、甚至小程序一一给到,省去了中间不知道多少烦恼。
从外面看,百度搜索的变化,只是搜索框变“大”了一点点;但在用户看不见的“黑盒子”里,百度做的技术升级却在默默地为了体验升级而大步奔行。
别再说百度走得“慢”。搜索的升级上,平衡与取舍对于百度来说至关重要。任何一个产品经理,要操刀一个超7亿月活的产品时,都不可能随心所欲、大刀阔斧。
毕竟,当“百度一下”已经变成了国民级的工具,新的变化如果没法让老用户用得习惯,百度面临的可不只是商业问题这么简单。
但百度搜索“不得不变”。AI赛道上,百度必须走在前面,否则必然被大模型颠覆。
百度的变,也不能“为变而变”,要尊重用户、“春风化雨”。用户可以自主选择要不要接入AI功能,而不是“一刀切”地被强制转变。而百度输出的信息,也不会“一步到位”,全盘接受AI,而是一点一点地扩大覆盖。
“我们就一方面要坚定地往前变——不能太瞻前顾后,不能畏首畏尾;但同时,我们确实要在过程中不断地吸收用户的反馈,去让搜索变得更好一点。”赵世奇如是说道。
但回归到本质,搜索对于百多来说,其实也没有变——说白了,它一直是用户与互联网茫茫的“信息海洋”最直接的交互,是用户进行人机交互,输出、输入信息最直接的超级入口。
搜索的价值,并不体现在“搜索”这两个字上,就如同赵世奇所说,今天“搜索”已经不足以代表搜索正在做的事情,它的外延在不断的扩展。
但在信息输入和输出的角度上,搜索一定会向着更多任务的满足、更深入的个性化、更丰富的内容形态、更主动的内容创作发展。
“无论起不起早,太阳都会照常升起。而我们看到了这个趋势,就应该进入到一个一定会发生的事情。”赵世奇如此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