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润下滑,拼多多的钱花得值吗?
文/纪德
编辑/子夜
近期,拼多多公布了“千亿扶持”计划实施以来的首份季度财报。
8月25日公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拼多多单季收入达1039.8亿元,同比增长7%,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当季净利润为307.535亿元,同比下滑4%。今年以来,拼多多净利润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下滑。
本季财报发布后,在中概股行情持续走热的情况下,拼多多股价当日收盘保持平稳,次日下降了3.4%。
市场的谨慎态度并非毫无依据:在电商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拼多多选择了逆势投入,将资源大规模导向扶持计划,持续让利商家。
尤其在本季度,拼多多在“百亿减免”基础上,首次推出行业罕见的千亿规模惠商行动——“千亿扶持”,引发市场对其短期盈利能力的担忧。
但从财报数据来看,其利润的收缩低于机构推测,整体仍处于可控区间。
只要其继续稳健管控费用,平衡投入与产出的节奏,便有能力消化短期战略投入带来的财务压力。
或许,市场有必要以更长期的视角重新审视拼多多。
在竞争激烈、增长放缓的环境中,敢于坚持长期投入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护城河。
1、“千亿扶持”下血本,拼多多为何主动“减速”?
拿出“千亿补贴”反哺商家,拼多多展现了其战略投入的坚定决心。
这一决心早在2025年一季度已现端倪——当时拼多多高调成立“商家权益保护委员会”(简称“商保会”),并由集团执行董事、联席CEO赵佳臻亲自挂帅,系统性研究商家痛点,优化服务机制与平台生态,这被视为其战略投入的组织化信号。
仅仅一个季度后,赵佳臻便正式推出“千亿扶持”计划,并明确表示:此次扶持立足于真金白银的投入,“不喊口号,只动真格。”
拼多多之所以执着于补贴,源于其对当前市场环境的判断。
外部不确定性加剧、消费增速放缓,平台上大量中小微商家面临生存压力。
平台与商家,实为“水与鱼”的关系——唯有水域充盈,鱼群才能繁衍生息。
所以,拼多多选择在此阶段主动让利,缓解商家经营压力,构筑更为稳健的共生生态。
拼多多的选择是,充当供需之间的杠杆:一边向上拉动商家,兑现“与产业带站在一起”的承诺;一边向下补贴用户,刺激消费需求。
同时,真金白银的投入,也直接反映在拼多多的财报表现中。
2025年第二季度,其交易服务收入为483亿元,同比仅微增0.7%,增速连续两个季度放缓。
这背后是“百亿减免”政策的持续深化——拼多多通过减免技术服务费与推广费、下调店铺保证金、补贴偏远地区物流等方式,降低了商家经营成本。
拼多多的主动让利,不可避免地拖累了以佣金为主的交易服务收入增长。
与此同时,拼多多该季度总营运费用达323.3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销售与营销费用为272.1亿元,同比增长4.5%。
这部分成本增长,有一部分是源于“千亿扶持”对国内供给侧的坚定投资。
具体而言,拼多多已将资源投入至“2025多多好特产”专项行动推动农产品上行,和“新质供给”计划助力产业带商家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千亿扶持”明显从头部扩大至中腰部商家,意在强化平台生态的基底健康。
在需求侧,拼多多同样积极。
平台在多个品类对标“国补”价格,通过“平台直补”维持竞争力。在“千亿扶持”推出后的首个618大促,百亿补贴频道在国补基础上加码消费券,单笔补贴最高可达1000元,显著拉动消费情绪。
可以说,拼多多当下面临的营收增长压力,更多是战略主动选择的结果,而非增长动能的衰减。
不过,拼多多仍需回答一个关键问题:这些巨大的投入,究竟如何精准落地,才能真正转化为商家可持续的增长动力?
2、从农业到制造,拼多多的“千亿扶持”重塑了什么?
“千亿扶持”计划所推动的产业转型升级,已开始在各领域收获进展。
在最传统的农业板块,一批新质商家正借助拼多多平台,将科技深度融入农产品生产。
头部沙拉轻食品牌“一号农场”便是一例,其蔬菜沙拉和根茎叶类产品在拼多多上销量占公司线上总销量的50%。
稳定的线上增长反哺了供应链智能化升级——该品牌将更多收益投入智能化改造,位于上海青浦的智能工厂中,AI依托机器视觉技术,自动识别并剔除不合格菜叶,拣选准确率高达99.99%,每小时处理量超过1吨,显著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类似的故事正在全国多个农产区发生。在“多多好特产”的专项扶持下,越来越多商家开始建设智能生产线,或联合高校科研团队开展技术合作,将以往局限于区域流通的生鲜商品,通过拼多多送抵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制造业的转型同样明显。商家不再依赖传统“走量”模式,而是凭借“微创新”摆脱同质竞争。
一款普通潮玩收纳盒,经设计改进后可实现潮玩展示,售价从几元跃升至几十元;木梳融入东阳木雕工艺,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针对大头围人群开发的帽子品牌,仅用一年就在拼多多实现销售破亿,占品牌总销售额四成。
这些案例共同体现出拼多多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升级”的转变路径。
今年以来,拼多多“新质供给”专项团队已走访泾县宣纸、永康厨具、晋江运动等数十个产业带,为中小商家提供产品开发、数字化运营、仓储物流等全链路支持,系统推动传统制造向“新质供给”转型。
拼多多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新质商家已贡献平台40%的成交额,成为增长核心动力。
如果说“千亿扶持”更侧重于长期“造血”,帮助商家建立自身能力,让他们能自己发展。
那么,短期的“输血”也不可或缺。
在商家转型的路上,“输血”可以直接给予资源支持,缓解短期压力。
“百亿减免”就是这样的存在。
3、拼多多的“百亿减免”,是在和商家一起“把蛋糕做大”
越是承压时刻,平台企业越需展现社会责任担当,助力中小微企业穿越周期。
去年8月,拼多多率先减免技术服务费与推广服务费——这两项本是平台核心收入来源。
在追求利润与为商家减负之间,拼多多选择了后者。
对商家而言,这是最直接的现金减负。有米酒品牌透露,自减免政策执行以来,其多家店铺的基础技术服务成本降低3%。另有商家测算,仅此一项,年省费用就超十万元。
这并非一次性补贴,而是长期固定的成本削减。
推行一年来,“百亿减免”已累计为超千万商家缓解经营压力。
仅“推广服务费退返”这一项,平台全年投入即超百亿,部分商家年省推广费用达数百万量级。
此后,拼多多进一步拓展减免范围,推出一揽子举措:免除偏远地区物流中转费、下调店铺保证金与提现门槛等。
例如,大家电、二手数码等类目保证金普遍下调超50%,部分中小商家保证金最低降至500元,远低于行业通常的万元水平。
“百亿减免”的本质是释放现金流——而充足的现金流,意味着商家将拥有更强的试错能力和创新底气。
零食品牌友臣便是一例。其去年开发肉松麻花新品时,借助平台补贴以近5折价格试销,快速完成市场验证,极大降低了新品孵化的风险与成本。
这种低成本的试错机制,不仅减轻商家负担,更推动其将资源投向更高价值领域:产品研发、工艺改进与品牌建设,进而形成“减负-创新-增长”的正向循环。
总的来说,拼多多通过“百亿减免”降低商家运营成本,再借“千亿扶持”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强消费端补贴,最终促成供需双侧良性运转。
这一切的核心,是拼多多主动将短期利润投入长期生态——通过让利商家、赋能产业链,构建一个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共赢体系。
这种“放长线”的战略耐心,也延续了拼多多一贯的做事逻辑。
整整十年前,它没有走传统电商的老路,而是一头扎进田间地头、街角巷尾,帮很多小农户、小商家打开销路。
无论外部竞争如何变化,但拼多多似乎一直没偏离自己的节奏:不做短视的流量游戏,而是持续打磨内在价值,把蛋糕做大,让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