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真实性有待确认,请自行甄别。
冰震和地震有哪些区别?
发表于:2024-10-24 00:00:00浏览:7次
问题描述:冰震和地震有哪些区别?
冰震, 即大冰块之崩裂现象。冰震虽然比不上地震,但一样令人畏惧。据说冰震有初动尖锐,频率高和衰减快的特性。通常这种情况会出现在回暖天气,因气温变化导致冰块之崩裂。
南极首现“冰震”
新华网华盛顿2008-06-10电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南极洲冰流滑动能产生巨大震波,威力与地震相仿。这是研究人员首次在南极洲发现“冰震”。
华盛顿大学教授道格拉斯·威恩斯从2001年开始在南极洲周边地区设置多台地震仪。从当年到2003年,地震仪监测到多次震波信号。威恩斯说:“起初我们不知道震波来自哪里,但最终我们确定震源为冰流。”
监测数据显示,这块冰流宽约100公里,厚约800米。每次移动时,冰流发出的震波波及整个南极洲,最远甚至在澳大利亚都能监测到。
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美国《》杂志网站上。
地震,地球的结构就像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栏目分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