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真实性有待确认,请自行甄别。
关于中国第一副对联的产生背景和过程
发表于:2024-10-24 00:00:00浏览:5次
问题描述:关于中国第一副对联的产生背景和过程
对联儿是中国民族文学和中国民俗相结合的产物。通常认为对联儿始于五代。《蜀??杌》载:“蜀未归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大概是有记载的最早且最规范的对联儿。既然有了记载,那末在此之前肯定已经有了一段发生、发展的过程,只是其内容尚不那麽规范而已。
到了五代时,人们已经汲取了我国古典诗文“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的对偶修辞方法,从而使对联儿内容基本定型。而前文提到的“桃符”,就是民俗中的门神。联系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所反映出的中国的这种民俗,就可以得出结论:对联儿的形式来自中国的民俗,而对联儿的内容,则是脱胎于中国民族文学(或更确切的讲是脱胎于中国古典诗文)。
栏目分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