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真实性有待确认,请自行甄别。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爱柳永的词?
发表于:2024-10-24 00:00:00浏览:3次
问题描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爱柳永的词?
第一、柳永的词确实写得很好,即使不懂欣赏,也可以体会感觉得到。
柳永少年时就很有才华,在家乡有“一枝笔”之美誉。后来,他为妓乐工写歌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事实是,歌妓乐工会因唱柳永词而身价倍增。他20岁时到杭州,写了一首《望海潮》,他在词中极力称颂杭州之形胜和繁华,这是他少年成名之作,很快便传唱天下。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他词中描写的江南美景和富饶,竟诱惑了金主完颜亮,他在燕京听人唱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后,“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大举南侵…… 。 尽管金主南侵绝非全因柳永之词,但亦足以证明柳永当时词之造诣及其词流传之广远。宋人对词甚懂欣赏,如柳永之词不好,又安能让人趋之若莺?!
第二、柳永之词形式是雅,但内容表现甚为通俗直白,并爱表现缠绵之情,具备了受草根阶层及广大性情男女追捧传唱之条件。
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何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雨霖铃》这首词之经典语句,一直倾倒古今众生。此外,“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等句,亦深受众人喜爱。
第三、现今语文教科书中一般会收录柳永之词,这为柳永词让年轻一代了解和认识、进而对其喜爱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在校时语文课本中就有柳永之《雨霖铃》,对此印象深刻,至今仍可背诵,对其中语句更是喜爱至极,触景生情时就会常加引用。亦因如此,本人对宋词之爱要甚于唐诗。象我这般之人实不在少数。可见,语文教科书之收录引导,对当今柳词之传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栏目分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