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真实性有待确认,请自行甄别。
关于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一道题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
发表于:2024-10-24 00:00:00浏览:3次
问题描述:孟子说:“人恒过, 然后能改”,而有些人却说有些错犯了没机会改,你更赞同谁的观点?
(由于是题目的意思,我想在这里您能两种观点都回答,谢谢!!)
孟子这样说,显然是有前提的,就是,意在证明“生于忧患”的观点。应该理解为,他是只就实践中“可以并允许改正”的错误而言;不包括“没机会改正”的错误。
展开来想,人的改正错误,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1、把做错了的结果,纠正过来。比如,学生做错了一道数学题答案,他发现后,完全可以重新做对答案。2、错了的结果已经不可能纠正;但人从这个错误结果的造成因素、过程等方面,认识了做错的缘由,以后再做此类事情时,就接受教训,改变做法,结果把事情做对了。比如,小孩子看到火苗,很高兴地就去抓一下,结果被烧疼了手;再看到火苗,他也许忘了上次的被烧,又去抓,当然又被烧疼一次;他之后再看到火苗,就很可能不敢再去抓了,结果手就不会再被烧疼。
这第2个“改过”的意义,应该就是孟子“人恒过, 然后能改”的意思吧!
再进一步想,把“人”扩大理解为“人类”,那么,一个人,一群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一再做错了什么,纵然错误后果本身永远无可挽回,然而从昭示启发别人,另一群人,下一代人,避免犯类似错误这一角度,仍然甚至更加有警示、教训的意义。
至此,孟子所谓:“人恒过, 然后能改”这句话,不是就可以理解为相当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真理性了吗?
栏目分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