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指南到生活兴趣,小红书在想什么?
小红书在变。
就在今天,小红书宣布slogan从“你的生活指南”升级为“你的生活兴趣社区”,这意味着社区的重音发生了变化。
此前外界对小红书的观感,更多是基于现实衣食住行的生活经验和消费决策。但显然,小红书早已不局限于此,生活指南不足以准确描述社区轮廓,更多面向个性化、非刚需的趣味内容早已涌现。这种基于同好的交流,进一步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交流,“社区”属性愈加凸显。
变化在小红书不是第一次发生,就像过去从购物攻略到生活指南的泛化,每次品牌升级都意味着社区在扩容。这些扩容看起来都不像是强力推动的,而更像是基于社区UGC的内容生产机制,不断长出新的长尾供给,丰富社区内涵。
从这个维度上看,小红书也没有变。
社区还是UGC的基因,产品逻辑和流量分发机制依旧是原样,这是不断衍生出更多细分圈层的底层能力。
在变与不变的共同作用下,无形中小红书完成了一次从有用的搜索心智到社交网络的蜕变,也是小红书对社区增长的一次解题思路迭代。
非现充、非刚需的内容涌现
刚刚过去的 6 月是大学生毕业季,一股“痛学士服”风潮席卷校园,毕业生们将学士服、学士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改造,去年风潮是簪花、国风,今年主题则是“簪谷学士服”——把自己喜欢的谷子等动漫周边别在学士服上。
他们没有止步于爆改完成,而是将作品分享到小红书。现实中,可能会有不认同不喜欢的杂音,线上却总有“遥远的相似性”,社区会帮他们找到同好,彼此无障碍交流。
短短一个半月,小红书站内就涌现出近万篇相关笔记,近7000 万用户围观“簪谷学士服”,关键词条搜索量同比增长了 30 倍。
这跟过去我们固有认知的小红书似乎有些不一样:购物攻略、种草神器、生活经验指南,这些“现充”、“刚需”、“有用”是小红书的底色。现在,形形色色的趣味爱好涌现,疗愈身心、取悦自己、丰富精神世界的“非现充”、“非刚需”、“无用”的心智也在小红书形成。
比如过去两年用户感知最明显的是,小红书首页双列瀑布流总能发现一些新东西:从小众硬核爱好走向大众破圈的观鸟,成为年轻人的真快乐和心头好;春节期间在小红书上喷涌出的各种AI产品讨论;攀岩、夜跑等运动打卡的记录分享越来越多;还有乍一看上有些奇奇怪怪的小爱好:捏捏、养“芒狗”(把芒果核打理成小狗模样)、收集种子、自创语言、做钩针编织、在谷子上微雕……
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社区的水温却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从小红书年度趋势变化也能窥见一二:2023 年生活关键词是citywalk、听劝、显眼包,2024 年则是“抽象”。
“抽象”这个词准确地捕捉到大众的情绪需求,“万物可抽象”就是一种解构现实的态度,是跟生活全新的对话范式,就有点穿透现实的意味了。年度统计时,与抽象相关的笔记内容超过 1000 万条。
从具象到抽象,反映出生活方式这一维度,已经不足以涵盖小红书社区的内容。
一组数据可以更直观地反映这些变化:过去一年,小红书二次元相关的内容发布规模增长175%,游戏内容则为168%,科技数码的相关内容增长超过150%。即使是观鸟如此细分的领域,发布规模都增长了105%
证明兴趣内容极速飞涨的另一个重要维度,就是群聊。
群聊是社交、社区类产品最为重视的产品形态,至今微信群聊都是用户黏性指标和商业价值承载的所在。
过去一年,小红书群聊日活同比增长近 70%,超过一半数量的群聊跟兴趣主题相关。而小红书50%以上的兴趣群是千粉规模以下的博主建立的。也就是说,将他们聚集在一起的动力,不是追星式的仰慕,而是彼此在某一点有共鸣,群友是同好关系。
跟生活经验“强分享记录”、“弱联系”不同,兴趣爱好是“强交流导向”、“强联系”、“高频参与和互动”,长期持续投入,群聊就是最直接的承载。
不论兴趣的触角多么细分,都有相应的群聊主题覆盖。这是社区UGC的基因和运营机制所决定的。
用UGC的方式做增长
在小红书内部,“增长”不常被挂在嘴边。对增长的讨论基本是从社区发展的脉络中来,而非从外部借鉴方法。
一位接近小红书的人士告诉我们,去年夏天,小红书内部重新梳理社区发展逻辑,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增长”这个词过于线性,并不准确,小红书社区的发展更像是破圈和扩容。
不以人口学、地域、代际的维度扩容,而是以“UGC+圈层”的方式驱动,不断寻求和激发连接人与人的因子,相信人与人连接的复利。
从生活指南到生活兴趣,便可视作小红书“用UGC的逻辑做增长”的一种延续。
上述人士透露,小红书一直在思考,怎么在漫长周期里构建一个庞大又具备向心力的社区,同时保持发展活力。或许,“兴趣”是一个不错的关键词。
因为兴趣的圈层足够宽阔,能够跨越人口、地理和代际的藩篱,连接到更广泛的人群。一位清华在读的学生,一名汽修厂的工人,或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板,都喜欢跑步,他们就有可能在此产生连接。
小红书的兴趣爱好有几个维度特征:多元,兴趣足够有广度才能连接到广泛人群;同时还要足够细分,颗粒度更小,更容易产生兴趣共鸣;除此之外是成长性,用户在小红书兴趣爱好,不是炫耀,更重视交流的过程。
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超过2500个兴趣标签圈层分布在小红书,且UGC的基因决定了,这些细分圈层还在不断衍生变化。
在“兴趣”被明确提出之前,兴趣圈层就存在于社区,只是没有被重音标注。
2023年小红书做年度生活趋势总结时就注意到,站内已经长出很多运动、娱乐等反映大众兴趣的内容。甚至全网发酵的许多热点,都源自小红书。社区运营发现这些蛛丝马迹的迹象,过去两年,做了不少顺势推动UGC圈层生长的动作。
一个具有反差感的例子是,AI等科技热点在小红书上的火爆。无论是AI恋爱、独立开发这样的圈层热点,还是Deepseek春节期间的全民讨论,这些科技热点越来越多诞生在小红书上。
而这离不开社区运营对于UGC内容的洞察——当GPT刚刚走红时,小红书上的用户就有着大量关于“如何用AI和生活发生链接”的讨论需求,而不仅仅只停留在生产力工具层面的讨论。这成为小红书运营科技圈层的起点。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则是,二次元内容已经成为小红书仅次于美食和时尚的第三大垂类内容。
早在2023 年4月,小红书通过线下漫展和线上二次元人群社交的需求,就捕捉到新的人群圈层特征——与过往对二次元“死宅”、“ACG”的固有印象不同,新一代的年轻人更乐于让二次元走到线下生活,变成自己的身份标签和社交货币。
基于这个洞察,他们没有复制“二次元”的传统运营思路,而是切入玩谷、漫展及扩列和cosplay等线下场景,主打2.5次元兴趣圈层,做二次元和三次元的融合,抓住走进现实、将自己的精神投射到线下的新二次元人群。
1994 年出生的博主@鲨鲨人,大学专业是视觉传达,是资深“二次元”。但与我们所理解的传统二次元概念不同,鲨鲨人不仅以制作系列“谷子”为职业,还用做谷子的技能,帮八十岁的爷爷卖空了两千斤荔枝。她的故事在小红书一经发布便迅速走红。
某种程度上而言,这就是小红书气质的2.5次元。鲨鲨人的故事不是个例,今天在小红书上,仅仅是关于谷子的相关笔记浏览量已达到54亿,讨论数近5000万。
一位互联网产品运营总结,小红书的社区运营不是互联网逻辑,是社会学逻辑。
更深的连接和更长久的留存
互联网格局日益固化,很多产品陷入瓶颈,小红书可能是为数不多仍然保持逆势增长的产品。
一个注脚是,小红书历次升级Slogan,都是因为社区扩容,原有的主题不足以覆盖现有轮廓。
2015 年,小红书定位海外购物攻略,对应的Slogan是“全世界的好东西”。但是当小红书涌入普通素人,用户需求从购物延伸到分享生活,几乎是不经意间完成一次品类的拓展,承载的内容更为丰富。2017 年,小红书的Slogan变为“全世界的好生活”。第二年,“物”的价值被弱化,更直接指向“标记我的生活”。
2022 年,社区进一步泛化,小红书首页的一句话变成“你的生活指南”。这句话承载的小红书的“有用”心智。因为海量UGC内容,背后都是“活人”经验分享。遇事不决小红书,吸引了海量用户加入,直接表现是站内搜索量攀升。
2024 年初,小红书搜索月活用户占比70%,主动搜索的用户占比达88%,42%的新用户登陆小红书的第一天就会使用搜索功能。
当时江湖流传一句玩笑话,不是小红书搜索算法有多厉害,而是内容池实在太好了。
这对于小红书来说一个重要分水岭,某种程度上完成了“谁来使用”的阶段性问题。正是在 2022 年底,小红书MAU 破3亿,DAU 破亿。虽然此后官方没有再公布过具体数字,但是大盘规模持续在增长。
年初因为TikTok“难民”事件,小红书无意间又完成一次破圈,海外用户涌入的同时,热点事件传导回国,引发新一波用户的加入,对增长的带动可想而知。
但是海量用户涌入,社区必然要思考,如何让这些人长期留存。
2022年初,哲学家刘擎在一次访谈中向小红书提问,“小红书的趣味、美学风格,是不是足够包容?它和中国更广大的城邦的关系是什么?”他精准地指出,社区扩容的关键不在于人口学,而在于趣味。
小红书用两三年的时间解开了这个题,逐渐长成一个足够复杂、足够多元的生活兴趣社区。一些人把这称为——小红书的“上海味儿”变淡了。
同时,兴趣的涌现还附带激活了社区另外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用户黏性DAU和消费时长。这两个指标的增长,代表着社区生命力的延续。
兴趣圈层更多撬动的是同温层,高频交流意味着用户黏性增强。群聊数量和日活的激增,就是最好的说明。讨论场的建立既是顺应社区UGC的基因,也是增强用户黏性的有效方式。
一位运营负责人如此描述小红书的讨论场:它不是像微博那样的广场,所有人站在广场中心发言,更像户外的一顶顶帐篷。你可以从一顶讨论露营的帐篷,换到一顶讨论舞蹈的帐篷。
除此之外,兴趣是生活中不那么有用的东西,却是丰富精神世界的养分,是长期持续投入的所在,内容消费时间必然会被拉长。
而触发这两个指标的源头还要回到小红书社区的UGC基因。UGC的原始含义当然是“用户生产内容”,足够多样性和长尾。这也是抖音入局UGC、鼓励双列图文内容,百度重新投入贴吧的原因。
但UGC社区的繁荣无法只停留在内容生产环节,真正释放UGC活力的或许是一套去中心化的分发机制。通过每天将超过 50% 的流量给到千粉以下的用户,小红书改变了内容平台常见的一对多“广播”模式,而在普通用户之间建立了一个足够稠密、鲁棒的连接网络,建立起全新的信任关系和线上社会资本。
这是一个经典的“社交图谱”难题。《连线》杂志在2013年就曾写道:如果连接的人是完全陌生的,你将如何建立足够的信任?到底应该如何设计用户的社交图谱让他们更喜欢这里?这是下一代社交媒体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或许这里也藏着小红书社区得以持续扩大的秘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556146.html?f=wyxwapp